流金歲月🫖,時光荏苒
《重慶五一職院》
迎來了她的周年刊!
當校報走過十期🛀🏻,迎來周歲的激動時刻👨🏻🎨🏋🏽,回顧舊時光,編輯部同仁與校報在一起🤵🏽,為了在第一時間出報⬜️,深入一線采訪🛵,連夜趕寫稿件🧑💻,認真校核信息🧘🏼♀️🥬,反復修改內容👩🏽🔬,及時將浸透心血和才情的稿件變成了煌煌鉛字🤜🏿。那一刻我們如釋重負𓀏,那一刻我們回味無窮🧍,那一刻我們體會到了文字的快樂👨🏽✈️,感受到了團隊的溫暖🤽🏿♂️。
2022年3月28日⛹🏽,舉行學生記者團成立儀式,首批聘用 22 名學生記者和5名指導老師,由此開啟《重慶五一職院》編輯之路。截至2023年4月現已完成10期學報的編校任務,共計發稿113篇,拍攝圖片240余張🦧,共處理來稿156余篇,完成21余萬字文稿的編輯🧑🏽🎓、校對、出版⏳、發行工作🏀👌🏼。
《重慶五一職院》編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於2022年4月2日順利召開,正式確立報名《重慶五一職院》🫃🏼,四開四版,鉛字排印🧑🦼➡️,開設“新聞薈萃”、“五一風采”💄、“他山之石”🙇🏼♀️、“你言我語”四版🤹🏻♀️。刊發黨、國家各級各類時政要聞🚱,記錄學校歷次黨代會👵🏻、學代會🪂,更名、校慶、賽事等校史校情,書寫師生工作、學習、校園生活的大事小情,它們都在校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。校報成為了弘揚主旋律和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陣地;師生相互交流🙍🏻、增進了解👩🦯➡️💅🏿、展示風采、抒情言誌的精神家園🧑🏽⚖️;社會了解學校、師生了解社會的重要窗口🅾️。
2022年5月1日🧑🏻🦼➡️,校球友会書記李為民、校長孫玉偉在第一期《重慶五一職院》發布創刊詞,首期刊發1000份🙇🏽♀️,免費贈送市人力社保局、市教委以及校內外各部門單位。自創刊以來,校報在學校球友会行政的堅強領導下,在校內各部門🌦、各二級球友会的關懷下🧗🏻♀️,在廣大師生的支持下🧗🏻♂️🔏,始終圍繞中心🪱、服務大局👱🏿♂️,發揮高校校報“資政立言、主導輿論、紀實存史、文化育人”的特殊使命和責任擔當,以改革創新為動力,以品質提升和融合發展為突破點,不斷增強傳播力、引導力🆑👩🏿🎤、影響力、公信力。
伴隨著科技發展的腳步,校報自創刊之始的鉛字排版印刷🕵🏼♂️🦴,逐步走進光與電,邁入0和1的數字化時代。2022年7月7日👊🏽,刊發第三期《重慶五一職院》🥭,首次以電子校報方式嵌入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🥐,豐富了閱讀方式,提升了便捷性🤟💆🏽♂️,讓廣大讀者可以擁有更好的接觸和交流。
在長期的辦報實踐中🙋🏻♀️,校報形成了良好的辦報傳統,積累了好的辦報經驗。
一是高度關註思想引領工作。在校報頭版、二版打造“黨建文化”“廉政文化”欄目,定期刊發專欄文章⏩🧝,弘揚主旋律,播撒正能量,正面發出學校的思想引領聲音,服務師生思想成長🐲,形成校報自身話語體系🏇🏼👃🏼。
二是高度關註校報受眾群體需要。充分挖掘學校工作的亮點和特色,拓寬供稿渠道🏊🏽。2023年3月10日,下發《招募特約撰稿人的通知》,組建校內第一支特約撰稿團隊,招募來自各部門各球友会師生共9名👉🏽。並進行《重慶五一職院》首次改版,打造“思政新風”“職教之窗”專欄🤸🏼♀️,第四版設置“五一風采”專欄0️⃣👮🏻♀️,下設“五一生活”“五一文化”“五一人物”“五一故事”以及“聲動五一”“燭光點點”等欄目👩❤️👨,設置以碎片化閱讀👉🏼、讀圖🕢、讀故事等方式形成辦報人和讀報人的互動,讓報紙更有生命力、吸引力,真正意義上將“小副刊”做成五一“大文化”。
三是高度關註校報發展方式創新🐚,以專刊、特刊等方式精心策劃專題報道與深度報道🪹,服務學校中心工作、展示校園風采,策劃了“讓青春在不懈奮鬥中揚帆起航”畢業季專刊、“乘風破浪開啟新生活”開學季專刊;“萬裏征程闊 五一氣象新”為主題的二十大特刊、“戰‘疫’我們在行動”專刊等系列報道🍺。以校報微信平臺、學校新媒體平臺、中國高校校報展示平臺三種方式促進移動終端讀報與媒體融合發展。
四是高度關註校報管理改革創新🥀,實施“三審多校”製,編輯、編輯部、主編三級審查,作者👩🏿🎓、學生記者、編輯助理、責任編輯🧙🏼♀️、正副主編多級多次校訂,嚴把政治關和質量關🧑🎨;實施欄目編輯製和專刊策劃製👮🏿♂️,策劃、采編、選稿、審稿、預排、預審、校稿、終審、發行等環節都有章可循。
在《重慶五一職院》周年刊之際,讓我們拿起舊時筆✋🏽,寫下今日情,主動適應形勢,突出“立足質量、融合發展”的導向,持續發揮高校校報“資政立言❓、主導輿論、紀實存史🏃🏻➡️、文化育人”的特殊使命和責任擔當📔,植根五一這片沃土,暢享編撰的樂趣🍪,編織文學藝術的搖籃,爭做五一師生心靈絮語的夥伴✊🏼,滿載真情實感以饗讀者👩🏽🚀。祝願《重慶五一職院》蒸蒸日上,盡顯五一風采。